6月17日7时至18日7时,南京市主城区、六合、浦口等地区出现暴雨天气,6月18日5时06分,南京市气象台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南京市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
图为弘阳广场警务站民警协助检查居民家中窨井盖下水管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雨情就是警情,汛情就是命令。为有效应对强暴雨天气,全力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南京公安闻“雨”而动,部署警力加强社会面巡逻以及重点区域巡查,做好交通疏导、巡逻接处警及群众帮扶救助等工作。6月17、18日两日也是2023年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的考试时间,全市公安机关5000余名警力坚守岗位,在雨中为考生撑起“平安伞”。
图为四所村派出所民警护送坐轮椅考生进考场
6月17日下午16时许,南京市公安局浦口分局接报一起老人走失警情后,浦口公安分局永宁派出所民警立即开展搜索,根据报警人提供线索,走失老人下午13时左右从家中离开,其患有老年痴呆症、耳聋且行动不便,家人很是焦急。民警迅速前往事发地附近沿街进行寻找并同时安排所内工作人员调取安防视频,经历1个小时的视频调取,民警发现老人并未出现在街道路面,后民警将搜查重点转移到老人居住地远处的树林里。此时的户外,大雨狂风正作,并且据气象台预报,之后还将迎来暴雨。眼看老人还未被找到,情况危急,民警顾不上身上被大雨淋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最终,经5个小时冒雨工作,民警于21时许在永宁街道一处林地内,将迷路被困的80多岁老人苗某找到,该片树林距离老人住处较远,且因雨势变大导致路面环境恶劣,老人进入之后便难以返回,后民警将老人背出树林。经查看,老人身体无大碍,民警遂将其送回家中。
图为永宁派出所民警将走失老人送回家中
风雨之中,警方陆续接到若干起树木倒伏、道路积淹水警情。6月17日晚19时12分,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梅园新村警务工作服务站接到群众报警,长江花园小区内有树被大风吹倒,影响出行。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发现树倒在小区内路中央,极易绊倒过往居民,存在安全隐患。民警设法找来工具,冒雨将树锯断,并及时转移,方便居民出行。
图为交警冒雨指挥交通
6月18日下午2时许,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公安分局特巡警支队弘阳广场警务站接群众报警称,因长时间下大雨,一名独居老人家中淹水,需要帮助。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赶赴现场。途中与报警人沟通详细地址时,但报警人始终无法清楚表达,因老旧小区道路淹水,民警李珉冒雨趟水,多方寻找后才找到老人。现场,民警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用简易抽水泵进行抽水,检查窨井盖下水管道,直到积水排出水位下降才离开。
图为六合分局巡特警在六高附中考点执勤
6月17、18日两日恰逢2023年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考试时间,6.6万名莘莘学子怀揣梦想、奋战考场。为全力护航中考,保障全市143个考点安保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南京警方共出动5000余名警力,在雨中为考生撑起“平安伞”。
图为交警在考点附近设置标识牌
6月17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交警大队横溪中队民警一早便提前到考点周边,布置锥桶、设置管制标牌,指挥车辆有序通行,引导送考车辆即停即走,保证考场周边交通顺畅。据悉,中考考试期间,南京护考交警每天早晨7:00到岗,提前管理疏导考点周边交通秩序,冒雨排查路面积水隐患。在主城区的各考点周边,交警在每天上、下午开考前和散场时4个时段,对周边道路进行临时交通管制,在路口进行提前分流,确保考点门前秩序有序。
虽然考试期间“撞上”暴雨,为护考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考点现场却不时有暖心守护的故事发生。6月17日上午,在大桥南路南京市第12中学高中部中考考场,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四所村派出所民警在执勤过程中发现,一名身材高大的中考考生因腿部受伤、行动不便,坐着轮椅进入考场。于广成见状,立即上前与该考生同学一同推着轮椅护送。据了解,该名考生为一名篮球特长生,因在考前参加训练时不慎扭伤脚踝。面对民警的帮助,该考生笑着说,“虽然考前遇到了些小意外弄伤了脚,但是今天有警察叔叔助力,一定能考个好成绩”。
6月17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六合区天降大雨,六合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门口,门口执勤的巡特警依然身子挺拔,丝毫未受大雨影响。许多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纷纷自发来到民警周围,为执勤民警撑伞挡雨,尽管民警们再三婉拒,但这些家长依然坚持打伞,其中一位红衣女士更是民警走到哪,她就撑伞跟到哪,并说:“你们为考生淋雨,我们心里有数,真的,很感激。”考试结束,一位身着白衣,戴眼镜的考生也径直走向门口的执勤的巡特警旁,加入了撑伞的队伍,民警赶紧劝其回家好好休息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后经了解得知,该考生正是前面红衣女士的儿子。这对母子直到在所有考生相继离场后,才悄然离开,令现场冒雨执勤的民警十分感动。警员吉晨表示,“今天雨水虽然很大,但我们没有被淋湿,感谢热心市民的撑伞,让我们心里倍感温暖,我们也会带着这份关心更加认真负责做好之后的考点服务。”
通讯员 宁公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建明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