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杜莹
通讯员罗玉龙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纪念日,上午9点半,位于六合竹镇镇竹墩社区的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六合区双语小学的10余名学生不畏酷暑专程赶来,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每年参观瞻仰的游客不可胜数。日前,六合竹墩社区“携手”江宁横山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此前,我市已有高淳跃进村、溧水石头寨村上榜试点名单。除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竹墩社区和横山村何以从全市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记者近日兵分两路进行了深入探访。
保护好:从坍塌风险中抢救出红色旅游点
绿树掩映下,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透出浓浓的沧桑气息。走进其中,一面青砖墙上悬挂着标识牌;树荫下,一张砖块垒砌成的小桌台旁,两个身穿制服的新四军指战员雕像矗立……这是记者走进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村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看到的场景。
殊不知,这一市级文保单位是从坍塌风险中抢救出的。“旧址共有7间房屋,原是村民自住。除1间保存较好之外,其余几间屋顶木梁腐蚀严重、屋瓦破碎,山墙整体倾斜存在坍塌风险,保护迫在眉睫。”横溪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经多次协商,村民迁出。2018年,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并设计了以新四军在江宁地区开展抗日活动为主题的展陈,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
保护不只是抢救一种形式。竹墩社区东后街1号是邓子恢故居所在地。靠近道路的墙根处,3块石磨并排竖立,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我们在修缮过程中花的小心思。”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武艳告诉记者,临河而建的邓子恢故居位置低洼,容易积水。修缮时,社区不但安排工人在周边用青砖砌了围墙,构筑了安全屏障,还专门买来石磨嵌在地面,与墙根无缝衔接,形成“挡水墙”。这样一来,雨水“绕道而行”汇入河流,避免直流而下浸泡房屋,让邓子恢故居拥有长久“生命力”。
传承好:打卡红色资源点成暑托班“必修课”
前不久,竹墩社区爱心暑托班的20多名孩子,专门走进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陈列馆,利用半天时间沉浸式体验,感受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继承和发扬70多年前新四军在竹镇时期“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打扫不走”的“三不走”革命传统。
竹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徐鹏告诉记者,在社区红色资源点,感悟革命前辈的革命初心,汲取红色力量,已成每期爱心暑托班的“必修课”,“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报国之志,必须从娃娃抓起。”
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横山村不断完善新四军在江宁专题展展陈资料,再现了新四军在江宁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寻访。“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12岁的束亚萱近日专程来此“打卡”后说。
横山村党总支书记徐颂涛介绍,近年来,横山村将横山地区的抗日历史故事资料及抗日故事整理汇编成册,编印成《抗日烽火燃横山》一书,并持续搜集整理资料丰富内容。此外,立足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在江宁专题展、红色文化广场、红色农旅新业态,村里还打造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中小学生看实物、听故事、签名留影,树立“我是革命传承者”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利用好: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
前不久,在竹墩社区的竹镇青萝卜核心种植基地,社工陆云带领工人忙着整田,“再深翻一遍后,萝卜籽就会撒下去,我们的特色萝卜干10月底就能上市。”谈及萝卜干,陆云总是干劲十足。
干劲源于一股精气神。武艳告诉记者,创业之初,社区上下为注册商标费了不少心思。思考许久,邓子恢故居和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所在的竹镇老街,在脑海中反复闪现。最终,社区成功注册“老街竹镇萝卜干”商标。“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在竹墩开创新四军重要根据地,激励着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她介绍,依托“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特色发展模式,社区青萝卜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5亩,扩大到今年的500亩,“去年仅萝卜干就卖了80万元,随着萝卜工坊的建成投用,今年销售收入有望实现翻番,并带动约100名村民增收。”
8月14日,徐鹏专门组织了一场由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头脑风暴”,一条串联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邓子恢故居、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以及萝卜工坊、沟圈美丽乡村的旅游线路逐渐清晰,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把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
横山村的发展蓝图也已绘就。“我们将聚焦老区‘红’、山水‘绿’、产业‘金’,加快建设红色、生态、富裕、文明、幸福‘五大横山’,全力打造红色农旅富美乡村。”徐颂涛说。
关键词: